东西方文化艺术研究之近代印象派。
从绘画大师们的表现形式上,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和异曲同工之处。我选取最接近的两幅作品大家看看可以比较,从中能看出来虽然远隔万里,文化土壤完全不同,但是产生出来的艺术思维却有着令人惊叹的一致性。
从中国美术史的脉络研究看,有着和西方美术史交错叠加的地方,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毫无联系,这种联系并不是艺术家之间的联络,而是人类文明进程之中的心照不宣。
可以看到,在表现形式上东方的笔墨线条运用与印象派的造化感悟趋于一致,中国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印象派讲究感受,他们的相同之处是都不以追求客观物像的表面刻画而是在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内心再现。中国人多了一个更加高级的历练取舍和心中的意念,印象派也开始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妙处探求,增加了外光闪烁的回应。
中国画不大表现光与色,但是把这些藏在了心中让人返观内照。《周易·同人》云:“君子以类族辨物。”中国文化注重“类”思维的特征,使应物象形的落脚点,处于一种“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属牵,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的奇异境地之中。如果说,西方思维方式往往以“个”为基点,故必须相应地发展出藉以弥合或统摄“个”的“抽象”意念来作补充;那么,中国文化的“类”思维,因其本身就是“个”和“抽象”的整合,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便利条件,故有史以来,始终以超稳定的方式左右着生存其间的人们。
在黄宾虹的画里,藉以造境指事的材料极其简单。山川草木,往往挪前搬后而殊少个性;舟桥屋宇,总是逸笔草草而不计斜正;章法气局,始终恪守经典的“三远”法则而安然自处;至于题跋签章,则更是千篇一律地占据着白净的天头而不越雷池半步。可是,笔墨的力度,笔墨自身的品格,笔墨关系的谐调完整,笔墨赖以成立的物理结构与心理结构的转换契合,则被提到了重要的甚至是至高无上的位置。
应该说这是一个更加高级的提炼艺术,极致到快要赶上象形文字的感觉。
他把画家厘定为“文人”、“名家”和“大家”三个层次,认为惟有“道尚贯通,学贵根柢,用长舍短,集其大成,如大家画者,识见既高,品诣尤至,阐明笔墨之奥,创造章法之真,兼文人、名家之画而有之,故能参赞造化,推陈出新,力矫时流,救其偏毗,学古而不泥占,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一代之中,曾不数人”。将奋斗目标直指“大家”这一层,就既暗合了回归“艺术本位”立场的时代潮流,又维护了传统文人画价值观美学意义上的存在。它依然是文人的艺术,凝结着民族文化高层次上的精华,因而需要相应的传统文化艺术素养作保证。
克劳德·莫奈是印象派大师,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作为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莫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重要事件。他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并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
印象派画家使用快速、散漫的笔触来捕捉瞬间的感觉和光线的变化。他们放弃了传统的细腻描绘,而是通过粗糙的笔触和颜色的点、斑、块的运用来表现形象。这种技法使画面看起来更加生动和充满活力。
主观感受和瞬间的表现:印象派画家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瞬间的印象。他们试图通过绘画来捕捉瞬间的感觉和体验,而不是追求完美的细节和精确的描绘。他们注重表达自己对被描绘对象的情感和体验,以及对自然和日常生活的直接观察。这和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是相通的。中国画更加注重主观感受。印象派画家非常注重对现场的观察和记录。他们经常在户外进行写生,观察和捕捉真实的光线、色彩和气氛。这种现场观察使他们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然和日常生活的细微变化。
对色彩的分割和点刷:印象派画家使用小的色彩点或短而快速的笔触来表现物体和环境。这种技法被称为分割和点刷,它使观者的眼睛在观看时融合色彩,从而产生更加明亮和生动的效果。这种点刷的技法也为后来的点彩派艺术奠定了基础。
黄宾虹的画面有印象派的笔触和线条,当然这是一种表象,支撑他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思维所凝结的叙事方式,中国画落笔即见人之格调。画笔勾勒,如字横直”。对于用笔,他讲求中锋,重视收笔回转。偶尔用侧锋。他以为中锋圆稳,使所画山、石沉着不轻浮。他要求用笔如“屋漏痕”,意即落笔时留得住,使线条着力不轻佻。所谓“折钗股”,又不妄生圭角;更要求画得重,如“高山堕石”。线条起迄明确,意到笔到。黄宾虹一勾一勒,除了画岩石或山岗外,还用以画出山的大势。写生稿也是这样一勾一勒画成。一勾一勒,不但要勾出形,还要勾出势,更要体现出意。对善画者来说,这是一局画的起手,大器在后。
在国画中,勾和勒是两个不同的绘画动作。
勾,指用墨线勾画出物体的轮廓。勾的绘画动作是以顺势为原则,例如在人物画中,先用墨线勾画出人物身体的轮廓,再用笔墨逐渐丰富线条的变化。
勒,指用颜色或墨线重行描绘被颜色掩盖的轮廓(墨线)。一般来说,勒的动作是以逆势为原则,这和勾的动作是相反的。勒的绘画方式既可以强化物体的轮廓,也可以让画面更加立体和生动。
总的来说,勾和勒在国画中都是用来描绘物象轮廓的,“勾”具有用笔的单线性质,“勒”则是多线性的复线反衬。
黄宾虹对气韵的把握得到了心理学的支持,我们试着用“格式塔”心理学来解释黄宾虹所说的“气韵可以把握”。我们看上图的三角形,右边三角形是有缺口的,圆形也是有缺口的,但是我们的眼睛都会认为这是三角形和圆形,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眼睛本身有一个特性,看到不完整的东西会自觉修复,所以眼睛不是那么客观的。于是,三角形、圆形中的缺口,就形成一股气,这就是气韵所在。“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它告诉我们很完满的图形我们看多一会儿就生厌不想再看了,但是不完整的反而会在脑子里存很长时间,想把它补完整,所以就耐看了。黄宾虹的线和线之间是脱离开的,并没有把它画死,但又没有完全脱离,似断还连,所以看黄宾虹的画,经常似是而非,这里就产生一种魅力。
东方艺术家然师先生已经开始探索并实践揉进印象派的外光基于中国画的笔墨内涵。